台灣一年超過11萬個目睹兒,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嘉義中心以長期服務遭受家庭暴力當事人及目睹兒的經驗,承接嘉義縣市目睹兒少服務中心,並於今年計劃前往校園,教導老師如何幫助目睹兒,民眾與老師如有這方面的需求,歡迎與善牧嘉義中心洽詢。 
 
目睹兒需要專業協助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嘉義區主任李旻珊表示,目睹兒指的是目睹家庭暴力發生的兒童及青少年,包括直接目睹以及間接目睹,像是在現場目睹家人受到言語、肢體暴力或性侵害;或是在緊鄰的房間或黑暗中聽到家人的吵架或打鬥聲;以及事件發生後看見家人身上的傷痕、哭泣或家中毀壞的物品等,雖然孩子並不是直接遭受暴力者,但在他的心靈已經留下傷痛和陰影。
 
李旻珊指出,早期善牧在服務受暴婦幼家園時,就發現隨著受暴母親入住家園的小孩,雖然不是被施虐的對象,但因長期目睹母親遭受暴力,造成創傷後症候群,會不自覺用自己的頭撞牆壁,藉此來消除壓力。於是,善牧自民國86年開始針對隨母進駐庇護家園的兒童進行評估和輔導工作,並於民國90年在台北成立專門服務目睹暴力兒童的服務中心「小羊之家」。

DSC03244
在長期服務受暴婦幼及目睹兒服務下,今年善牧承接嘉義縣目睹兒服務中心及嘉義市目睹兒服務中心,提供專業的服務,幫助嘉義地區目睹兒少走出傷痛。
 
目睹兒的傷
 
對孩子來說,目睹暴力的直接影響可能是驚嚇的恐懼情緒和成長在暴力家庭的不安全感,長期可能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心理壓力無法排解,因而容易有情緒困擾、自我價值感低落、偏差行為等問題。

此外,目睹兒長大成人後也容易在兩性關係上感到不安和疑惑,甚至有部分目睹兒因為錯誤認同暴力,未來又再度成為家庭暴力的另一位施暴者或受虐者。不過目睹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可能產生在情緒反應、認知混淆、行為問題和生理反應等面向上,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則會有不同的樣貌,需視每個個案的狀況來安排其所需要的諮商與輔導課程。

李旻珊表示,受到以往保守封閉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暴力的議題被視為「家醜不可外揚」,深怕被外界得知後會遭受他人的輕視;或被解讀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屬於各個家庭的家務事,難以向外界啟齒,認為說了也沒用;受害一方甚至會遭到責難,換來「一定是你如何如何,所以才被打」,無形中形成對家庭暴力隱忍的消極態度。

P1090124
當家庭中的成人看待家庭暴力的議題受到社會風氣或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無形中也將家庭暴力是一件可恥的事的觀念傳遞給兒童,或以「不可以和別人說」的態度要求兒童必須保守家庭中的秘密,兒童也會感受到家庭暴力是不能說的秘密,深怕說出後會成為家庭的背叛者,不僅使得兒童必須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對暴力的認知容易混淆或形成錯誤歸因更是長久深遠的影響。

協助兒童瞭解「家庭暴力不是秘密」、「發生家庭暴力並不丟臉」,能夠幫助兒童減除錯誤的社會烙印帶來的羞恥感,打破「暴力是家庭秘密」的觀念也是開啟後續援助與輔導的大門,讓因為目睹暴力而產生的創傷有機會或得撫慰。

此外,對於目睹暴力的兒童來說,暴力很可能是他們生活中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有些時候他們會認為發生暴力是自己的錯,或者慢慢接受暴力行為,久而久之,自己也可能利用暴力的方式來宣洩情緒、取得控制或解決事情。

因此,協助兒童瞭解「什麼是暴力」、「暴力的形式有哪些」、「暴力為什麼會發生」、「發生暴力到底是誰的錯」等問題,讓兒童有機會對暴力有更多的認識和察覺。當兒童對暴力議題有更多的瞭解後,他們往往可以更有能力去面對家庭或生活中的暴力議題,減少暴力模仿的機會。

李旻珊指出,善牧透過團體遊戲、遊戲治療、個人諮商等,運用會談讓兒童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進而瞭解家庭暴力對自我情緒及行為的影響,能協助兒童處理目睹後急性及長期的情緒及行為困擾,降低被個人化病態化指責,並有助於未來恢復一般生活適應功能,協助他們早日走出傷痛。
 
走入校園教導老師辨認目睹兒
 
李旻珊表示,由於教師是僅次於家人,與兒少接觸最久,最具潛移默化的人生領航員。今年善牧將前往嘉義地區校園,教導老師們如何辨認出學生是目睹兒,並如何提供他們協助,比方給予情緒支持與同理接納,使他們理解暴力不是他的錯,給予安全提醒,鼓勵對外求助;並將非暴力的學習融入教學課程,提供目睹兒正確的暴力認知等。


引導情緒課程  教導目睹兒辨識情緒,學習排解負面情緒。

善牧今年亦推出「see more目睹兒復原計畫」網站,教導民眾了解什麼是目睹兒,並可以如何來協助他們,網址可參考http://cwv.goodshepherd.org.tw/seemore/index.html
如果有民眾與學校想更了解目睹兒內容,歡迎打洽詢電話
05-2258203(嘉義市目睹兒少服務中心)05-2251702(嘉義縣目睹兒少服務中心)

 
個案故事-什麼都要聽我的男孩
 
小石是個聰明伶俐的七歲男生,他有兩個小妹妹。小石從小就目睹爸爸對媽媽的言語辱罵、肢體毆打,他常哭著要爸爸不要再打媽媽了,但沒有用,有時候反而遭殃;所以後來,小石會和妹妹們躲在被窩內,因為這樣爸媽吵架的聲音就會小一點,而且他可以幻想,被窩就是自己的城堡、很安全,不會有誰可以傷害他。雖然小石的爸媽已經分居,但他還是常做惡夢,心情不好時會摔東西或對媽媽亂發脾氣。

小石第一次到善牧時,他很謹慎的看了一圈遊戲室的玩具,並開始發號司令,他強硬的規定所有遊戲玩法,包含穿項鍊時珠子的顏色、打鬥遊戲時用的武器、摺紙時的步驟等。一開始的小石讓我(社工)覺得,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好硬,似乎沒有溝通協調的可能。依據小石媽媽的觀察及小石的分享,我認為目睹的經驗讓小石內在的安全感出現嚴重裂痕,他對人際關係的高度控制,其實是要掩蓋內在的脆弱與不安,他不想,面對這些會讓他難過的情緒;而爸媽處理衝突的方式,讓他認為「意見不一樣」可能代表著分離與暴力,是不好的事情。

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但也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感覺,即使某些想法會引起衝突,但這可能是與孩子工作時很重要的轉機。我和小石的關係有一定的熟悉度後,開始挑戰他的「強硬規定」,果不其然,小石馬上露出緊張、慌亂的表情,並用指責的方式回應,他站上遊戲室的桌子,大聲的對我說:「憑什麼都是你說了算?大人為什麼可以要怎樣就怎樣?小孩子就要給你們管喔?就是要聽我的!就是要聽我的!」 

小石說完默默的坐在桌子上、背對我,我靠近他說:「嘿!小石,我不知道剛剛我說了什麼話讓你這麼生氣,或許是我提出了一個和你期待不同的玩法。我很想重視你的每一個想法,但也希望你也可以聽聽我的想法,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出都喜歡的遊戲,你覺得怎麼樣?」小石看了我一眼,自顧自地走到黑板前亂畫,畫了一下後他默默地說:「好啦!那你再說一次你剛剛想玩的是什麼?」啊,我聽到這句話時,心中像開滿了小花般雀躍,因為我好像更靠近了這個孩子,他開始願意把內在的不安與憤怒大聲的說出來,我覺得他「超級棒」!

DSCF6689

接下來的幾堂課小石還是有話直說,但不一樣的是,他開始願意聽聽我的想法,然後用輪流或是折衷的方式進行遊戲。玩遊戲時,小石不再命令我,而是會主動邀請我加入遊戲,他告訴我:「好喜歡這種一起做一件事的感覺。」我說:「我也這麼覺得,這樣的感覺好溫暖。」

透過傾聽、真誠回應,小石發現衝突的新經驗,衝突的結果不再是吵架、打架或是不理會對方,而是可以找到彼此都覺得舒服的相處方式,所以衝突不再可怕,而是更理解與靠近對方的媒介,漸漸的,我們發現小石不再像顆硬梆梆的石頭,而是一粒正在發芽的美麗種子。
 

【嘉義縣市目睹家暴兒童及少年服務】
地址:嘉義市立仁路1412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830120013001730
服務專線:05-2258203()05-2251702()
傳真:05-22595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XNET 公益家 的頭像
    PIXNET 公益家

    PIXNET 公益家

    goodshephe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