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屆精彩回顧 : http://www.in-harmony.
第一屆精彩回顧 : http://www.in-harmony.
台灣社會變動快速、社會問題叢生,台灣在地教會、社區組織及非營利機構要如何回應社會及社區的需求,成為重要的議題。在地教會、社區組織及非營利機構將如何透過在地社區工作及社會服務使社區發展,又不脫離初衷和使命,是我們必須要共同了解的必要課題。
本次基督教芥菜種會特別邀約國際非營利聯盟「彌迦國際」(Micah Global)所屬「彌迦尼泊爾」(Micah Nepal)的國家協調員 - 錫爾.柯伊拉臘(Thir B. Koirala)前來台灣,與我們分享「彌迦國際」如何與非營利機構及眾在地教會、社區組織,透過共同合作的發展模式,深入社區進行社區工作(含案例討論)。期盼在了解社區工作模式及團隊討論的過程當中,能夠讓台灣在地教會、社區組織及非營利機構對於進行社區工作有更清楚的概念,進而彼此連結及合作。
「教會社區工作發展模式」工作坊
「我以為這輩子再也沒有機會牽著兒子的手,看著他走進小學的門」從小因母親癌逝而對血癌有著陰影的雅君,從未想到自己會在32歲時罹患和媽媽一樣的病,不僅因治療引發敗血性休克及胰臟炎,一度瀕臨死亡,長達1年住院治療,有家回不得,只能透過視訊看著孩子長大更是讓她備受煎熬,因為不知能陪孩子多久,她甚至開始著手離世的準備,從購買小孩未來要上小學的衣服、鞋子,到叮嚀先生尋覓另一半,直到看到3歲的兒子自願當起她的「左眼」,牽著因血癌造成一眼視力僅剩0.02的自己過馬路、看車子、一路陪著她就醫,她知道這場仗她不能輕易放棄,因為有人正等著她回家!
文/宣導企劃部主任蔡宓苓
來自印尼的黃咪妮,是善牧西區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所服務的姊妹,咪妮來台灣已經14年,當初因為來台灣工作,結識了先生,兩人交往半年後咪妮決定嫁給他。「爸爸其實很反對,因為嫁太遠,很怕被別人欺負,其實我自己也有點害怕,但愛情的力量實在太強大……」咪妮回想起十多年前因為愛而勇敢來到台灣的過去,還是有著甜蜜的笑容。
受到家庭創傷的孩子,他們經歷了家暴、失親或失依,就像是人生中的風雨……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撐起一把大大的保護傘,近30年來收容安置上萬個「家創兒」,在中途家園陪伴他們修復創傷的同時,也培訓他們的自立能力,讓孩子在未來有充分的準備迎向全新生活!
善牧基金會9月7日舉辦「105年星火傳愛服務計劃經費募集」公益廣告首播媒體分享會,同時邀請善牧台東傳奇咖啡館的少女小萱親臨現場,為與會嘉賓及媒體朋友手沖咖啡並製作親自研發的美味鬆餅,展現自立培訓的成果。
少女說:
原來有一種家的型態,
不是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組成,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於8月27日下午2點30分舉辦「GoodShe X故事閱人圖書館」上線發表會,由善牧位於新北市的西區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的新住民姊妹擔任多元文化講師,藉由線上租借系統邀請姊妹分享自己生命故事的歷程,促進民眾對於新住民姊妹的了解與認識。發表會上除了邀請到善牧執行長湯靜蓮修女及新住民姊妹的親友一同參與外,義美聯合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協理彭月櫻、聯合勸募公共事務暨資源發展部門專案經理王貞絜及許多對新住民議題有興趣的民眾也都到場共襄盛舉,場面相當熱鬧。此外,在會場的後方更設有閱人圖書館系統體驗區,讓與會人員可以藉由實際操作,更清楚認識這個平台。
(義美聯合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協理彭月與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的合照,感謝義美聯電邀請善牧聯合製作閱人圖書館平台)
民國八十年代台灣大量引進外籍勞工,隨著人口販運案件日益增多,善牧基金會本著長期關注弱勢女性的服務精神,開始提供以假結婚來台、被迫賣淫個案的庇護安置,並成立「國內外防制人口販運辦公室」推動人口販運的預防工作,除了向本國人宣導防制觀念,善牧的工作人員也會走進東南亞小吃店、工廠,透過遊戲的方式向移工朋友傳遞勞動權益的相關知識,甚至開辦中文課,鼓勵他們學中文,讓他們有更多能力保護自己。
這些年透過教育宣導的接觸,陸續有好幾位印尼籍女性移工因為未婚懷孕向善牧求助,我們除了提供情緒支持、法律諮詢、物資媒合等,也在印尼善牧修女會的幫忙之下,讓這群單親媽媽返回母國後得到接應的服務。善牧社工說,在陪伴過程裡她深切感受到意外懷孕的移工媽媽無助的心情,以及身為一個母親的強韌與無懼。
在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國籍為「屬人主義」的台灣,即便在台灣出生,移工小孩也不能取得我國國籍,這讓未婚懷孕的移工媽媽陷入繼續留台工作與返回母國的兩難,這些滯留在台灣的移工小孩,若無法隨母親辦理手續取得正式國籍,都將落入「無國籍」狀態,延伸出醫療與就學等權益都無法取得。網路媒體-《報導者》近期特別製作專題關心此議題,邀請大家與善牧一同關心:無國籍的移工小孩──「沒有名字」的孩子們https://www.twreporter.org/a/stateless-children-of-migrants
「我希望死了一了百了,這樣比痛苦地活在被社會拒絕下來
拉爵直到5歲,才接受義診團第一次唇裂、顎裂修補手術,
「我從小學開始,就遭到同學間的霸凌、嘲笑,身邊除了父
你們家有小寶貝嗎?你還記得自己孩提時期的小困擾嗎?
從大人角度看小孩的世界,小朋友好像是從火星來的,有時候提出各種問題挑戰你的認知想像,關於小孩教養的大小事,每天都在考驗你的知識邊界。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小孩,當我們漸漸長大,有一天變成大人了,關於小孩教養,關於童年,有哪些事情是錯過可惜、現在學習還不遲的呢?
在台灣,每40人就有一位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這群異鄉人懷抱理想、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勞動、生產、貢獻,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盼到美好結果,移工在台被騙、被剝削的事件至今仍時有所聞。
處在弱勢的人要為自己發聲向來都不容易,為此,善牧基金會希望藉由採訪所服務「南投庇護所」兩位移工朋友的故事,透過移工的表述,一步步去追溯那些關於勞動與移動、夢想與失望的印記,提供讀者另一種視角,期待能促成台灣社會對於「人口販運倖存者」有更多的理解和對話。
從高鐵台中站開了半小時車程,景色急速變換,稻田愈來愈多、房子愈來愈矮、人煙愈來愈少,目的地南投庇護所就座落在南投鄉間的山腰邊,清幽宜人的環境讓人一下子忘了這裡其實是戒備森嚴、專門安置人口販運被害人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