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西梅長老/ 口述
許彩真 / 基督教芥菜種會撰述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這是人稱「阿梅」的聖望教會吳西梅長老最喜愛的聖經話語,曾為漢生病兒童患者的她,在這段話中得到鼓舞,「信耶穌,就是新創造的人」現年63歲的阿梅阿姨臉上綻出一抹動人的笑,讓我別不開眼。
走入樂生療養院,來到聖望教堂旁的紀念館,一眼就可以看到館前的孫理蓮牧師娘銅像。「牧師娘對我們真的很好」,坐在紀念館裡,阿梅阿姨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年僅11歲,被診斷出罹患漢生病的她,被家人送入樂山院,1961年轉入樂生院,住進孫牧師娘為兒童患者所建的「兒童舍」。「很感謝牧師娘,一開始這裡什麼都沒有,是她幫助樂生院,讓我們有得吃、有得住」,阿梅阿姨笑說那時都是「吃飯配藥」,因為孫牧師娘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每天不只是給孩子加菜——五花肉或是虱目魚之類的肉食,也給他們B1、B2、魚肝油之類的「補藥」補充營養,同時也請管理員來照顧他們。
「我們每週都會做禮拜」在當時,孫牧師娘每週都會到聖望教堂和患者一同做禮拜,「因為有牧師娘,才會今日的教會」,阿梅阿姨感恩的說道,她聽前輩們說過,在聖望教堂建堂前,病友做禮拜,都要自己搬椅子到公共會堂,「我到樂生院時,教堂已經有了,那時牧師娘每個禮拜都會帶外國貴賓來講道。」阿梅阿姨描述當年景像:「做禮拜時,牧師娘就坐在台上,在台上的還有牧師娘帶來的客人,三個聖歌班在台下:國語的、臺語的、兒童的,我就是兒童詩班的,另外還有一個樂隊。」談到唱詩,阿梅阿姨揚聲唱了句:「上帝在照顧你....」她說這是每當牧師娘要回去時,大家必唱的「主題曲」,阿梅阿姨懷念地說:「好幾年前都還有外國人來聖望教堂回味當年,特意要聽我們唱這首歌,聽完都感動得不得了。」
阿梅阿姨在兒童舍待了半年左右,「我可能是住的時間最短的」,雖然只是住了短短一段時間,但是阿梅阿姨卻深深地感謝這段受照顧的時光:「正因為感受過那種如何被人幫助,在「兒童舍」是怎樣被照護管理的,所以之後去照顧孩子時,知道該怎麼去疼愛他們。」在入樂生院的那年年底,她就到高雄基督教診所開刀,也在那裡受洗,一年後回到樂生院,住在「希望之家」,照顧兒童患者,同時也在工藝所學刺繡,「那時就一邊刺繡,一邊照顧孩子,幫他們洗澡、餵飯,也幫他們買菜......反正就是做些打雜的工作。」
在希望之家住了八年後,在主的安排下,阿梅阿姨到了屏東伯大尼女子殘盲教養院,去照顧視障者和小兒痲痺患者,「去屏東學會了騎腳踏車,做兒童服——德國的老闆叫我去裁縫店去學。」那時的阿梅阿姨不會的事很多,但她感到有種「信心」的力量引領著她,「讓我這個沒學問的人也能學會這些—我小學沒畢業,只讀到五年級而已—真是感謝上帝,一路引領我,要用我這個沒有用的人。」在講著這話的阿梅阿姨身上,我看到了自信的光輝——這是從主而來的。
30歲回到台北結婚生子,阿梅阿姨與先生同住板橋四年,1980年回到樂生院,直到現在。她邊賣菜,邊在教會服事,探訪病友,帶病友去看病,數十年如一日,「我沒有可以生病的時間,就這樣一直做下去。我最高興的就是有一次生病去長庚住九天,讓我終於可以休息了。」不過,這時阿梅阿姨露出害羞的神情:「但那時有很多人去醫院看我,有的老人還推著輪椅來,八、九十個去醫院探望我,真不好意思……」
「我感覺這一生是上帝在訓練我,要用我」,講起多年來的服事,阿梅阿姨體會到主會預備一切,「上帝會先把小小的工作給你,我以前住在希望之家,照顧的小孩不多,只有幾個,後來就把我擺到屏東,那裡的孩子好幾十個,但因為有之前的經驗,所以能夠去做這個工。」不只是照顧孩子,阿梅阿姨教主日學的情況也是如此,一開始在聖望教堂教外面村裡的孩子主日學,後來到屏東教主日學,一教就是近百個的孩子。「我什麼都不會,可是因著上帝,讓我有氣力去渡過,就這樣走過來了」。
阿梅阿姨起身,望著門前的孫牧師娘銅像:「牧師娘也是為了傳主的福音,才會來到這裡,我既也信主,也是要跟隨著她的腳步來走,做一些好事,幫助人,做在最微小的在身上,就是做在主的身上,我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回想起這一生的歷程,阿梅阿姨越發感受到上帝的愛:「你越做上帝的工,上帝會越賜福給你,讓你無論什麼都沒欠缺,感謝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