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從事收養出養服務逾十年,14日舉辦「感動的瞬間」收養家庭影像展,並邀請收養特殊需求兒童的國內收養人現身分享。本展集結15個國內收養家庭共17幅家庭攝影作品於紀錄工坊展出,展期至12/31止。善牧期望透過影像展,讓有意收養的家庭及社會大眾,對國內收養議題有更全面的認識。

收養觀念侷限 國內收養面臨困境                                

101年兒少法修法之後,收出養新制上路,規定收養必須透過政府核可的收出養機構辦理始合法。根據衛福部統計,101年有273個孩子被收養,102年有266位,至103年則攀升到336位。這些被收養的兒童數,多數是非血緣關係的收養,而以101-103的統計數據來看,國內收養佔37%、國外收養佔63%。顯示儘管收養議題看似日漸普及,跨越血緣的愛也漸被接受與認同,然而,多數孩子還是需要透過跨國收養獲得擁有一個家庭的機會。

如果數據顯示國人對收養已漸開放,也有不少家庭尋求收養,那為什麼多數的孩子仍然無法在國內被收養呢?根據善牧的經驗,國內收養仍面臨國人收養觀念侷限的困境亟待突破。
善牧基金會表示,國人收養觀多侷限於期待收養年齡較小的嬰幼兒,以及背景、健康皆單純的孩子,這使得國內收養面臨了收養媒合的困難。亦即,雖然有許多的儲備收養家庭等待領養孩子,也有許多的孩子需要被領養,但囿於收養觀念的侷限,許多孩子可能就被拒於門外,連第一次媒合的機會都沒有。

IMG_7962
善牧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惠鏡希望透過收養家庭影像展讓更多國人看到跨血緣的愛

善牧基金會台南嬰兒之家社工部主任劉宜菁指出,在國內,3歲以上的兒童只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可望於國內被收養。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在國內尋求到收養家庭的困難度更加攀升,有四分之三的孩子需要透過國際收養,跨海為孩子找到家庭。劉宜菁說,國人的收養觀多期待收養嬰兒,而收養動機則以不孕為主,佔高達9成以上的比例。因此,善牧基金會特別呼籲有意收養的家庭不妨調整心態,從「無法生育的夫妻為自己找孩子」的想法,轉為「為需要一個家庭的小孩提供安全成長的家」。

IMG_8067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社工部主任呼籲有意收養的家庭不妨調整心態,從「無法生育的夫妻為自己找孩子」的想法,轉為「為需要一個家庭的小孩提供安全成長的家」

IMG_8028
長期與善牧配合的心理諮商師石麗如很感謝有這個攝影活動,也很期待國人能更加認識收養

善牧基金會進一步表示,其實收養就如同親生一般,都需要面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項風險與不可預期的考驗。收養大一點的孩子或是特殊背景、特殊需求的孩子儘管仍需面臨不同的挑戰和困難,但透過善牧這樣的專業收出養機構團隊的工作以及協助,可以幫助有意願收養的家庭,在收養前有更好的準備,並且在收養歷程中,持續提供資源支持。為此,善牧提出四點呼籲:

  1. 收養要準備:機構於收養歷程中安排有準備教育課程、社工支持會談,協助收養家庭對於收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議題,有更深入的心理建設和裝備。
  2. 出養要同理:多數出養家庭因為愛孩子而於困難中抉擇,勇敢面對出養歷程,經歷失落與悲傷情緒之同時,需要機構專業陪伴與社會同理。
  3. 資源是支持:在收養中及收養後,針對孩子及收出養家庭的特殊需要,適時連結 諮商、醫療、學校輔導、法律…等相關福利資源,維護孩子在收養家庭中穩定成長的權益。
  4. 政策要友善:在「國內收養優先」之號召理念下,請政府主動增加平面、傳播、網路媒體之宣傳,促使國人建立對收養之健康及開放觀念,同時對收養特殊需求孩子提供配套補助措施,提升收養人之意願。

台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劉淑惠表示,很感謝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協助每個孩子找到收養家庭,自己也曾經手過不少的收養媒合,不少收養家庭在反應收養程序需要耗費許多的時間,且有一半比例以上的出養兒童仍需出養到國外,未來政府都會努力納入考量,為每個家庭與孩子做最好的準備。

IMG_8161
台南市社會局長劉淑惠感謝善牧及收養家庭的付出

透過影像傳遞溫暖 期待特殊兒及大孩子被接納 

為了鼓勵更多有意收養的民眾調整收養觀念及心態,善牧基金會特別舉辦收養家庭影像展,向國內收養人徵件,並邀請他們更進一步地站出來,向社會大眾分享家庭一路走來的歷程,過程有溫馨也有辛苦,期待讓更多人能夠對收養家庭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次展出的17幅作品中,也包含了一位收養特殊需求兒童及一位收養大孩子的家庭的影像故事。

收養人蘇士榮夫妻表示,夫妻兩在試養期間其實就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但他們覺得孩子不是物品,孩子來到他們家就是一種緣份,且看到國外有許多家庭收養養育更困難的孩子,夫妻討論彼此的狀況後,仍是決定收養,雖然過程中很辛苦,且需要為孩子及自已尋找許多的資源與課程,但有了孩子之後家庭氣氛真的很不一樣,看到孩子漸漸地進步與成長,是他們最大的幸福與感動。

跨國收養的陳怡光指出,他們的家庭是跨國際家庭,太太本身是波蘭人,有二個小孩的他,在老二八歲左右,開始想透過收養的方式讓家庭成員更多,然而沒有想到,因為太太是外國人的關係,他們無法透過國內的機構收養,幸好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可以辦理跨國領養的善牧基金會,幫他們圓了這個夢想。

特殊需求兒-恩恩的故事
蘇士榮夫妻在99年的時候來到善牧,當時夫妻已經結婚15年左右,為了求子,尋遍中西名醫、民間偏方,也試了人工生殖打針等方式,身心飽受煎熬,不僅需承擔有形的醫療費用,更需面對滿懷期待與失敗之後心情的落差,蘇先生說,非親身體驗者是難以體驗其中的失落和無奈。過程中他也看見太太因為期待、壓力而失眠,以及醫師複診未成功時,太太潸然淚下的場景,心中非常不捨與心疼。之後,夫妻兩人經長時間討論收養的想法,確認彼此有一致的共識,想圓一個完整家庭、體驗父母角色、實現育兒方法的目標,於是積極尋找收養機構申請收養。

IMG_8107
收養家庭蘇太太分享到恩恩的語言發展較慢,第一次聽到孩子開口叫爸爸媽媽時還興奮地錄下來

經過一連串的收養歷程通過機構審查後,終於在100年初,他們見到機構為他們媒配的孩子—恩恩。當時六個月大的恩恩,皮膚白晰、面容清秀可愛,不過恩恩出生時大腦頭圍比例偏高,當時醫囑表示必須持續觀察頭圍變化。對蘇姓夫妻來說,收養是一輩子的承諾,即便在照顧後,細心的蘇先生跟蘇太太發現恩恩的語言及動作發展都較一般孩子緩慢,一歲半才開始學習走路,也還不會開口叫爸爸、媽媽,但夫妻之間全心的愛與接納,耐心陪伴恩恩進行早期療育課程,運用音樂、語言、職能治療等各項資源協助孩子成長發展。目前就讀大班的恩恩每天都有不同的進步,帶給父母不同的驚喜。雖然未來還有漫漫長路,但蘇先生跟太太都堅定地表示,將堅守這份愛與承諾,並且相信唯有愛能改變一切。
 
較大兒童-玲玲的故事
陳怡光和太太Dorota是一對令人稱羨的伴侶,跨國戀情結為連理,台灣爸爸和波蘭媽媽在結婚16年後,已經擁有1對兒女。這對一般社會眼光認為的圓滿家庭,為了讓家庭更多元與擁有更多的幸福,夫妻倆做了收養的決定。

IMG_8200
收養人陳先生分享到他們是國際家庭,收養較大兒童玲玲時也經歷一番波折

陳爸和Dorota是在102年通過善牧的收養審核後,隨即開始與即將滿3歲的玲玲進行互動。當時玲玲已經被安置在寄養家庭照顧2年,雖然在互動過程中,玲玲大部分的時候能夠自在地與收養哥哥姊姊互動,但對於Dorota的親近和關心始終難以打開心防。在玲玲滿3歲時,陳爸和Dorota決定進入試養階段,把玲玲接回家開始照顧,試養初期幾個月,玲玲面對新的環境與家人,出現了一些緊張焦慮的情緒,然而,陳爸和Dorota及其兩位子女都已經將玲玲視為家人對待、關愛,同時他們也發現,其實玲玲會有這樣的情緒、行為反應,主要是想要確認、肯定自己在新的家庭以及收養父母心中的位置。最後,在家人的真心接納及愛的承諾下,玲玲終於敞開心房,現在的玲玲享受著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喜歡和姊姊一起唱歌跳舞,喜歡和哥哥一起散步、玩積木,至於對陳爸和Dorota,玲玲單純地就是想和爸爸媽媽分享她今天做了什麼、發生什麼事情。4歲孩子和家人間單純的愛,我們在玲玲的家庭中看見了樸實真切的幸福。

IMG_8249
收養人與善牧基金會一同呼籲讓收養在國內能有更多人接受。

歡迎民眾於11/14到12/31展覽期間一起來感受「感動的瞬間」收養家庭愛的故事,50名觀展後填寫祝福卡的來賓,可於紀錄工坊索取幸福小屋杯墊。

《感動的瞬間 收養家庭影像展》
場地:紀錄工坊(台南市北區成功路68巷9號)
展期:11/14~12/31(配合紀錄工坊營業時間,期間免費入場)

IMG_8265
收養家庭合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shephe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