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6年來致力於青少年外展工作,於68日主辦「街頭遇到愛–青少年外展工作實務研討會」,由臺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及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一同分享與交流外展工作的內容及樣貌,並介紹外展拓點的經驗。研討會開始由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勉勵在外展工作的伙伴們,也肯定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性。與會貴賓有臺北市社會局局長江綺雯、臺北市志玲姊姊慈善基會副執行長吳惠櫻以及臺北市王陳靜雯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王泉仁等人,並邀請曾經接受服務的外展少年現身說法,分享服務中心帶給他們的感動。


DSCN6087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勉勵在外展工作的伙伴們)

 

善牧執行長湯靜蓮修女在致詞時感謝這十六年來,有很多熱忱又願意堅持的工作夥伴們,一起努力去尋找失落、永不放棄,幫助這群街頭青少年去看見自身美好的價值,更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生活,外展工作隨著社會變遷、青少年的需求、政策走向而有所轉變與調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對於青少年的關懷與陪伴的心十幾年來始終如一,即使面臨著工作量的增加,始終堅持著,儘管外界有多大的質疑與挑戰,仍堅守著信念和初衷,戰戰兢兢地走著每一步,使外展工作越來越純熟。同時,期盼透過實務工作者工作經驗的整理與青少年外展工作手冊的再版,在此分享善牧的經驗,讓其他有興趣或有志於從事此工作的夥伴們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或是力量,藉以說明此次國際性研討會的重要性。

   研討會首先由善牧使命與核心價值推廣中心主任王世芊介紹外展工作的歷史回顧,針對外展概念、服務目的、工作手法及生態上的改變作說明,接著從與政府和其他單位的合作經驗討論外展工作的內涵,進而論述實務經驗累積的成果與影響,不僅是服務方法的流變,更是個人助人工作生涯的成長,生命影響生命的的歷程。回應人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胡中宜則是依據發展歷史、服務對象、政策定位、介入目標、處遇策略、服務理論及成效等層面,逐一提出思考的可能方向,,並指出社會如何定義「邊緣少年」?關乎社會主流價值的建構,希冀透過各種方式,包括「以服務為名」,來控制讓社會感到「緊張」的青少年,因而「邊緣化」這群少年,甚且也讓提供外展服務的工作者也感覺到自己「被邊緣化」,亦或是認為自己正在走社會工作專業的「旁門左道」。然而,社會可能忽略的是:這群少年真正的主體意識為何?他們如何經驗到社會對於他們的標籤?又他們真正的需求何在?

P1060107
(善牧使命與核心價值推廣中心王世芊主任介紹外展工作的歷史回顧)

 

   第二場次由西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蔡慧敏發表《街頭遇到愛:青少年外展工作手冊》一書,簡述手冊編寫的過程,隨後分享青少年外展之創新工作手法–群組會談,其中提到此方式配合青少年重視同儕互動和群聚的性質,多位社工邀請數名相識的少年共同加入會談,前往少年熟悉的場域以非結構性的談話進行討論,依循少年群組的生活情境與成長脈絡,攜手為深化關係、問題解決及目標達成同行努力。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萬育維回應時指出,外展工作的難處在於,擺盪在「照顧(caring)」和「控制(control)」之間,社工員的作為必須清楚、明白。特別提醒工作者在經營外展服務和群組會談,與少年建立信任關係的同時,必須清楚自己心中的那把尺長什麼模樣?自己的立場與界線為何?在心理夠成熟、穩重與健康的狀態下,知道面對外展少年的狀況,何時該按捺下來?何時該挺身而出?才不會因為社工員自身的模糊與無知對少年反而造成傷害。

DSCN6124
(逾兩百位關心青少年外展工作議題者參與本次研討會)

 

   第三場次為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社工組長邱建元報告從淡水河右岸到左岸的拓點經驗,以生動有趣的口吻描述拓點進行的方式和內容,以及青少年對於社工角色的純真反應,帶動起現場熱烈的氣氛,結尾引述《小王子》書中對於「馴養」的概念作為建立關係歷程與要素的比喻,例如:「你必須有耐性…起先你要坐在離我不遠的地方…最好在同一個時間來…如果你在任何時間都會來,我就不知道我該在什麼時後做好迎接你的心理準備…」。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萬育維在回應時提到,善牧的外展服務之宗旨是把少年拉回主流價值的規範,符合成人的期待?抑或是產生新的社會建構,讓社會能從少年「生存之美」的角度重新認識外展少年?特別提醒工作者要帶動社區共同關懷「我們」的少年,讓少年成為社區中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成為有聲音的一份子,而非只有善牧的社工員「懂」他們,而孤獨地埋頭苦幹。

P1060131
(研討會提問熱烈,意見交流踴躍)

 

下午開始則先由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主任侯雯琪介紹外展工作據點形成及經營,逐步說明區塊選定、景觀勘察、資源盤點與建立關係、據點建立與經營,具體且詳細地引領與會者認識和學習外展初期工作的內容。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張紉回應時,一方面肯定善牧不藏私的分享,細膩地公開外展工作的眉眉角角,確立經營是王道,雙贏是策略的核心目標,一方面也建議工作者發展外展據點的知識,瞭解新據點開發的適用性,並探討流連各據點的青少年在特質行為上的相似或相異性,以及反思外展工作的專業樣貌,究竟是據點的形式、內容吸引青少年?還是青少年因內在需求而聚集?同時給予兩種假設的可能發展方向,包括聚焦於據點活動的變遷、據點開發標準化、據點經營的工作方法等,亦或是鎖定在青少年需求的瞭解、外展以外處置方法的思考及發展。

P1060145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張紉肯定善牧不藏私的分享)

 

第四場次為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社工組長劉柏傳分享外展工作接觸技巧與關係建立方法,帶領與會者從關係視角出發,進而探索少年的經驗世界,例如:「我們要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這個生命經歷了太多因緣牽動,有的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思想或行為,還有的是社區文化的傳遞…只能順著其中的脈絡而行,帶著我們的相信與等待,期待再次聚首的機遇(moment)。」如此富有生命力的詮釋與解說,展現工作者對於少年工作的熱忱與承諾,也感動大多數蒞臨現場的與會者。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闕漢中回應時表示,自己深受報告人文章中傳遞出的熱情感動,也肯定善牧長期在社區深耕關係的努力,特別利用森林的自然隱喻,提醒工作者除了個別的關係接觸與陪伴外,社區其他人有否機會去認識少年不同的面貌,或是認真地傾聽他們的主體意識?他認為社區並非不關注青少年,只是需要通道去理解少年,同樣的,少年也需要通道回歸社區環境,在社區中建立基地,如同一片美麗的森林般,能被社區中其他群體欣賞。

DSCN6151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社工組長劉柏傳分享外展工作接觸技巧)

 

   在享用茶點過後,劉柏傳、邱建元社工組長邀請九位外展少年現身,透過問答的方式,試圖探究少年是如何看待這一群外展工作者。少年真誠的分享內容令工作人員和與會者動容,社工員確實透過外展工作方法走進少年的心房,而少年也願意信任社工員、自在地吐露真實心聲,讓處在不同經驗世界的少年與工作者,因為外展工作而有所匯聚與交流,進一步開啟與創造屬與彼此間共有的故事與感動。如小杰所言「真心對待」,並「用像去見朋友一樣的心情去做外展工作」!

P1060162
(西區少年中心服務過的少年阿孟談及社工們陪伴的日子感動落淚)

 

善牧基金會副執行長劉宏信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表示:「透過這場研討會,除了讓更多人認識外展工作的內涵,也期許著它可以成為青少年領域重要的工作手法之一,而不再是多數人的眼中的旁門左道,也牽引社工員主動踏出機構大門去關懷更多的街頭遊走的少年人們。」隨後與會者熱烈的回饋與鼓勵,為研討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本次研討會共吸引來自全國各地逾兩百位關心青少年外展工作議題者與會,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年資超過五年以上,顯見實務工作者對此工作手法的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shephe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