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辦銀行卡絕不是理財教育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 2011-12-29 14:26:02      

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母親為躲避刁蠻女兒的拳打腳踢,不慎用枕頭將女兒悶死,自己也被判處緩刑。法官的判決固然是出於人文關懷,但客觀地講,這個母親的后半生必將一直籠罩在陰影中。對這個悲劇,人們進行了反思,“無條件溺愛”的危害昭然若揭。這些反思我再同意不過,但我還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個細節,這個女兒早在11歲就辦了銀行卡,在金錢上揮霍無度。她父親解釋說,這是為了女兒早日接受理財教育。

如果說母親在生活細節上無知的溺愛讓我嘆息的話,父親這種看似新潮,但事實上混淆不清的教育理念更讓我覺得危險。如果我們不分析清楚這個富有現代氣息的教育口號的實質,以及它對父母行為的具體要求,那么它非但不能幫助孩子的成長,反而會成為“無知溺愛”的幫手,導致孩子的物欲膨脹得更為厲害,以至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首先得弄清楚理財教育的目的。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石油巨子洛克菲勒最有發言權。在他看來,孩子越早形成對金錢的正確認識越好。孩子必須明白,憑自己的努力賺來的錢才牢靠;賺到錢以后,還要學會把錢花在最重要的地方。在兒子小約翰的童年早期,洛克菲勒就與他簽訂了零花錢合同,小約翰每周的零花錢是定量的,每一筆花銷都要細心盤算和控制,因為一旦超支,現有額度都會被削減。洛克菲勒讓孩子認識到,大肆揮霍金錢是非常愚蠢的,而如何花錢,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則是一門要精心研究才能掌握的學問。小約翰長大后,成功地延續了家族石油帝國的輝煌,并將洛克菲勒對金錢的理念一代代傳承下去,這個家族“富過六代”才成為可能。

從洛克菲勒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理財教育”無非就是教育孩子學會“量入為出”,不可揮霍無度;學會“勤勞致富”,不可妄想“不勞而獲”,學會“精於計算”,不可“花錢無腦”。其實,勤帶孩子上超市買菜,回來跟他一起記記賬;每周給他定量的零用錢;跟他一起聊聊他最近想花錢的地方,看看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都是很好的理財教育。尤為重要的是,得讓孩子領略到掙錢的不易,讓他體諒你“朝九晚五”的辛苦可能有點難,讓他刷10個碗才能掙一毛錢或許更有用。這些良好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從這個角度講,理財教育確實是要從娃娃抓起,但早早給孩子辦銀行卡,反而會阻礙孩子正確認識和使用金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f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